從送上救護車的那刻開始
搶救急性心肌梗塞 分秒必爭
.jpg)
文/ TOP醫療在台灣
猝死!
心臟病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如果無法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三成以上患者甚至來不及送醫、或著在救護車上就休克死亡!面對突發而來的心肌梗塞,「時間」是決定生死的關鍵...
50歲的中年男子,近半年常胸悶難過,一次胸痛逐漸加劇,正想自行騎機車前往醫院,卻當場倒地,失去呼吸、心跳。救護車抵達測量心電圖,立即發現是心肌梗塞,火速把資料傳到急診室,啟動緊急救援,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
心肌梗塞前兆: 心痛喘流清汗 卡緊叫救護車
人的心臟主要透過3條大血管供應心肌細胞血液氧分與營養,主要的主動脈幹底部分出兩邊血管,一邊是左主幹,再分為前降枝與迴旋枝;另一邊則是右冠狀動脈(如圖)。
這三條血管只要任何一條被阻塞,心肌就無法獲得充足血流,進而引發心肌損傷、壞死、嚴重的導致心跳停止、危及生命。這就是「心肌梗塞」。
|
.png) |
面對心肌梗塞,有句口訣一定要知道:「心痛喘流清汗,卡緊叫救護車」。心痛代表「胸痛或胸悶」、心又代表「噁心或嘔吐」、喘代表「喘氣」、流清汗代表「冒冷汗」,一旦有胸痛或胸悶合併噁心、嘔吐、冒冷汗或喘氣症狀,就有高度心肌梗塞可能性,必須立刻打119叫救護車送醫院。
心肌梗塞初期症狀除了胸痛、胸悶,有時疼痛會隨著神經逐漸蔓延到手臂,甚至下巴、牙齒及上腹部。尤其,運動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
不過有時一些非典型症狀、例如「上腹悶痛」,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警訊!如果腹部悶痛,感覺累累的,也要注意。曾經就有醫師腹部悶痛、誤以為自己是腸胃炎、結果一照心電圖,發現心電圖呈現ST段(註)上升、有心肌梗塞狀況,後來緊急做心導管才發現右冠狀動脈整條都已經被阻塞了。
註:ST段上升代表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需要立即處置,恢復血管暢通。
急性心肌梗塞 心電圖判讀是關鍵
對醫生而言,心電圖是判斷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工具!透過心電圖的判讀,醫師可以了解到底是慢性還是急性心肌梗塞、也可以一探血管堵塞的位置、了解血管是全堵還是有部分血流可通過,這些資訊都會影響醫師的判斷和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看到心電圖ST段上升型的急性心肌梗塞(STEMI)病患,醫師就必須搶快做氣球擴張術、疏通血管。
2013年3月起,高雄榮總與高雄市6個消防分隊合作推動「救護車即時無線傳輸心電圖」,當有緊急救護需要時,心電圖會在第一時間傳輸到心臟科醫師手機,掌握病患是否罹患「心肌梗塞」。並能在病患到院40分鐘內,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這項措施實行後的9個月內已傳輸120例,成功救起8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也讓死亡率從12%降至5.3%。
除了心電圖,病患自己也要用心!為了幫助醫師準確判斷病情,到醫院時一定要把病況說明清楚,通常醫師需要知道「痛多久了、頻率有多少、總共痛了幾次?」「痛的感覺有沒有延伸到別的地方?」「有沒有快要暈倒的感覺?」「大概都是幾點開始感覺心臟不舒服?有什麼症狀?會不會同時覺得噁心、頭暈或心悸?」「心臟不舒服的時候,通常都在做什麼?通常是一開始就很不舒服,還是越來越不舒服?」
心肌梗塞急診 裡應外合搶時間
急性心肌梗塞的搶救關鍵在3小時內、一旦超過6小時,至少9成心臟肌肉將缺血壞死!
為了提高搶救效率,高雄榮總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一方面改變急診流程,讓有胸痛症狀的病人馬上先做心電圖、再做檢傷分類,第一時間掌握是否為心肌梗塞,儘速急救。另外,特別把急性心肌梗塞藥物藥品處方建檔、並且設計心導管耗材方便包,讓醫生可以馬上快速開藥、做疏通手術。
高雄榮總也和周圍的14家醫院合作、建立「緊急心導管醫療網」和24小時緊急心導管雙專線,由心臟專科醫師親自負責和協調轉院。而病人在轉院前,高雄榮總的心導管技術人員和醫師也會透過資訊交換、及時先查看病人心電圖、提早準備合適治療方案。病人一抵達醫院,心臟科醫師已經在急診室準備就續、立刻轉送到導管室治療。
高雄榮總目前病人到院後進行心肌再灌流的時間(註),都能控制在60分鐘以內。而針對心電圖ST段上升型的急性心肌梗塞(STEMI)病患,到院至第一次氣球擴張治療時間(D2B,Door-to-balloon,time)更曾經達平均只需28分鐘,比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心臟學院治療準則建議的90分鐘快了許多。而及早打通血管的好處,不但能降低死亡率、病患日後心肌梗塞復發率也比較低,住院和復健時間也相對縮短。
註:心肌再灌流-臨床上打通血流的方式包括使用藥物-血栓溶解劑如t-PA、或氣球擴張術或心導管手術裝支架,或著透過外科繞道手術做新的血管通路。醫師會按照患者病情的複雜程度、治療方式的風險、和中長期效果、個別狀況等加以考慮合適處置方法。
一分鐘看團隊成效-
在救護車上使用「即時無線傳輸心電圖」,縮短心臟缺氧時間,讓死亡率從12%將至5%;病患到院至第一次氣球擴張治療時間平均僅28分鐘,超越國際90分鐘急診標準。
-高雄榮總心臟血管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