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新源: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 |
|
|
|
 |
-深部腦刺激術之預後及藥量減少與國際相當、合併症發生率較低【國際級】
自2002/02-2020/07,以深部腦刺激術(DBS)治療巴金森病已完成268例。術後1-2年追蹤已有193例(p<0.0001);3-5年追蹤已有93例(p<0.0001);6-8年之追蹤已有45例(p<0.0001);9-11年之追蹤已有36例(p=0.0023);12-14年之追蹤已有17例(p=0.1341);15-17年之追蹤已有3例(p=0.2651)。以巴金森病綜合評估量表(UPDRS)之動作執行能力檢測(第三部份:0-108分,分數越高動作執行能力越差),可得DBS對病患之短-長期療效,達顯著(p>0.0001)之預後成效,並改善病患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與國際文獻發表之預後相當。 DBS對巴金森病患之動作執行能力有顯著之成效外,亦可減少病患服用之每日左旋多巴藥物總量(LEDD)約20-40%。改善服用藥物所帶來之藥效起伏及副作用等不適問題,並降低每年支付之藥品費用。 與國外知名文章之多中心統計比較,花蓮慈濟醫院死亡率0% (國外0.4%)、腦出血2.6% (國外2.8%)、硬體相關-晶片1.9% (國外4.5%及2.7%)與硬體感染1.9% (國外3.4%及2.6%)之發生率皆低於國外。台灣目前其它醫學中心無深部腦刺激術之合併症統計資料,國內無法比較。
-深部腦刺激術治療巴金森病之麻醉相關之文章影響力【國際級】 深部腦刺激術治療巴金森病,今年已屆33年。傳統上,DBS手術需要病人清醒下進行,俾使能取得清楚的神經訊號,但也必須在病人能配合、不恐慌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因此,近年來如何在麻醉下也能成功的進行DBS手術,已被廣為討論。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中心,早在2007年即著手進行“在全身麻醉下進行DBS”的研究,並在2008、2011、2013年發表了三篇短、中長期有關方法及預後的文章。受到國際學者之重視及廣泛之討論。
-建立全身麻醉下之深部腦刺激術標準步驟並吸引亞洲其它醫學中心參訪學習【亞洲第一】
2004年至今,指導國內外10家醫院完成首例深部腦刺激術。並有台灣、中國、日本、澳洲、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多單位(約200位貴賓)蒞臨花蓮慈濟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參訪學習。
-麻醉下進行巴金森深部腦刺激術治療之服務量及學術影響力【亞洲第一】
與國內、日本及美國各兩家具指標之頂尖醫學院/醫院比較與麻醉相關之文章數,則花蓮慈濟8篇,遠多於國內及國際之頂尖同儕。目前論文數量為世界第一。
-率先引進二代晶片指向性深部腦刺激術之服務量【台灣第一】
花蓮慈濟醫院於2019年3月率先引進二代指向性深部腦刺激系統。至今已有29例接受新一代系統植入。從初步臨床治療成果來看,指向性電極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精準放電可以讓放電量更小,又能有效減少藥量及副作用,延長電池壽命。術後兩週出院時之平均電量約0.9mA,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劑量(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 LEDD)減少38.8%,明顯減少藥物費用及副作用,且指向性晶片組的線材更細,延展性更佳,可以減少病人在植入後的異物感。
-深部腦刺激術(DBS)臨床服務量【台灣第一】
以巴金森病住院進行核心測試之人次,深部腦刺激手術量(DBS)及電池植入手術(IPG),與國內其它兩家頂尖之DBS中心相比較。2007年,我們與麻醉科團隊成功的以有條件的氣體麻醉進行DBS手術,至今已完成162例手術。 -舉辦深部腦刺激術工作坊【全國首辦】 與台灣立體定位功能性神經外科及放射手術學會,2019年03月09-10日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深部腦刺激研討會及全國首辦「2019年第一屆深部腦刺激工作坊」。
|
 |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以動作障礙之巴金森氏症患者為中心,提供全方位之照顧及服務,除了提供病友醫療照顧外,更致力於病友在生活、工作、和精神上的關懷與資源協助。協助病患掙脫束縛,改善生活品質,整體用心值得肯定。
其特色及具體成果如下:
1. 將原有的麻醉方法加以改革創新,讓手術介入能更完整治療病灶,讓病患之預後更好。
2. 手術量逐日增加,論文發表量也與日俱增。
3. 台灣首創在麻醉性進入DBS治療巴金氏症,成果佳,併發相較少。
建議如下:
1. 可持續再追蹤病人之身心安適及生活品質測量。
2. 與國內醫學中心之客觀比較宜佳具體。
評審團隊對 貴單位之用心十分肯定,期待團隊持續累積經驗、針對前述事項予以強化及深化,在此領域成為國內外標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