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SNQ 連晨韻
下流,指的是生活在社會中低階層的狀態。下流老人,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人。
臺灣人口老化飆速,平均5人中就有1位65歲以上的銀髮族;獨居、貧困、缺乏自尊並失去自理生活能力,讓高齡所帶來的崩潰感取代了長壽的喜悅,「下流老人」的雛形也在臺灣悄然成形……
嘉義保康 重拾老化尊嚴
記得去年隨著SNQ委員到嘉義的保康長照中心進行實地訪視,環境優美,陽光充足舒適是保康長照中心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在保康服務第3年的彩鳳主任向我們介紹中心的環境,座落於嘉義市,可接受196位住民,目前九成以上。
由90位人力分不同職類來照顧長輩,有護理組、照護組、社工組、營養組、行政組。每個住民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
彩鳳主任說:「有一天一位家屬拉著我的手,向我道謝,她說,若不是保康長照中心,她的家庭可能就要崩解了,因為過去幾年,為了照顧失智的媽媽,手足之間產生衝突,哥嫂關係緊張。將媽媽送到機構是開了多次的家庭會議才做出的決定,本來擔心媽媽會適應不良,沒想到,在這裡媽媽受到很好的照顧,有人陪伴,也交到許多新朋友,每天笑容滿面。現在她的家庭與娘家的手足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只要常來探視,媽媽就會開心,也盡到為人子女的孝心。」
聽到這裡,頓時被一陣笑聲吸引過去,我看到一群長者正在下棋、唱歌、做運動,每個長者的臉上都是滿滿的笑容,這時我跟彩鳳主任說:「在保康的長者看起來都好陽光喔! 」
彩鳳主任笑說:「在保康長照中心感覺不是一間機構,而是一個大家庭,除了保持基本的生活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屬感與尊嚴。」
照護模式個人化,每個長者都是保康的寶
保康長照中心的主軸:銀髮樂齡、活躍保康,照護人員會依每個長者的狀況,採取不同照護模式如:
袖手式照顧-是指協助長輩自行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非工作人員直接照顧,以維持生活功能、保存自我價值及維護自我形象。
參與式照顧-是指鼓勵長輩能參與社交活動,並協助照顧其他長輩,融入團體與他人互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動機式照顧-是以透過活潑的生活經驗及友善環境引發長輩復健動機,產生快樂與成就的經驗,達到復健效果。更期待每位長輩,都能覺得在機構中都能受到像是在家中的照顧。
彩鳳主任提到,現在政府十分關注長照中心的發展,長照機構要能提高品質的照顧,照顧人力必須充足,提升照服員的福利,才能留住人才。
透過參加SNQ國家品質標章的認證,彩鳳主任覺得是強化「內部顧客」向心力的過程,透過大家集思廣益檢視照顧品質與展現機構特色,朝向專業、專嚴、溫馨的家庭式長期照顧的目標在努力,這種感覺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