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消息與活動 > 最新消息

焦點話題

FocusTopic

腸病毒71型侵犯腦幹,及時免疫球蛋白治療挽救重症

2016/02/22

 

 

侵襲腦幹 高致死率的腸病毒71型

 

 

小兒門診內,已經一段時間不肯吃東西的小寶無力的趴在大人的懷 裡,焦急的爸媽不停地安撫。醫師發現發燒高達39度,經過口腔檢查,咽峽深處起了小水泡,部分舌頭、上顎的部位也出現潰瘍,「寶寶得了腸病毒!」醫師確診後說。

 

   

 

 

腸病毒是讓家長們聞之色變的病症,尤其是在幼兒園或托兒中心,一旦有幼童罹患腸病毒,將會造成園內的流行,情況嚴重時甚至必須停課,以防止疫情擴大。過去時亦常聽聞腸病毒肆虐而奪去幼童生命的不幸事件,家有腸病毒幼童,會讓爸媽們擔心不已,在照顧上也形成身心的負擔與壓力。

 

 

首例確診71型,治療現曙光

1998首次爆發腸病毒71型大規模疫情,當年共有405例罹患,其中78例死亡,死亡率達2成。有幼童罹患腸病毒,早上還好好的,到了晚上就突然死亡;或者進醫院前還能正常走路,到了急診室就症狀急遽惡化,在1-2天內後就心肺衰竭不治。幼兒接連死亡的消息經媒體披露,造成社會民眾人心惶惶。

正當各界束手無策,一名1歲10個月大的女童因手足口症至成大醫院住院,嗣後因腦幹腦炎併發休克與肺水腫死亡,成大團隊從這位病童的氣管抽出液體,進行病毒培養,這才發現類似症狀最可能由腸病毒71型(EV71)引起,特地向美國訂購EV71專屬的鑑定抗體以及中和抗體,才加以確認造成嚴重急症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就是「腸病毒71型」!

 

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群病毒,主要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等,有近70種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略有不同。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劉清泉指出,雖然腸病毒71型與克沙奇A型病毒都曾引起大規模疫情,但這幾年的重症及死因仍以腸病毒71型為主。

 

免疫球蛋白治療 搶時救治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重症

「在眾多腸病毒形態中,71型最令人覺得恐懼,特別是腸病毒71型會出現類似小兒痲痹的症候群。」 - 劉清泉

 

嚴重的腸病毒患者會出現急性肢體無力麻痺症,猶如小兒麻痺重現。腸病毒71型經由腸道由脊髓上行至腦幹,因為腦幹是生命中樞,腦幹腦炎會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心肺衰竭而快速死亡。

 

成大團隊及時研究出腦幹炎的臨床分期與致病機轉,建立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併發重症之治療方式。發現如果早期辨認自主神經失調症狀(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壓、高血糖、呼吸急促、心跳過速),適時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及一種心臟病的用藥 milrinone 等藥物治療,可使腸病毒71型重症病患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幫助病患修復自律神經,並降低死亡率。「Milrinone是兼具強心劑及血管舒張劑特性的藥物,接受此藥治療,存活率明顯提高,」劉清泉說。

 

 

3歲以下幼童,是易感染高危險群

成大醫院病毒室在1998年4月至12月總共確認了119例腸病毒71型感染的病患,其中0~3歲的兒童占了72%。分析歷年來腸病毒71型重症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是以1歲以下兒童最高。

 

「3歲以下的族群,因為過去從沒感染過腸病毒,身體沒有抗體,加上抵抗力不足,所以是感染腸病毒的高機率族群,」劉清泉解釋。根據血清流行病毒學研究,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國小學童,都已經感染過腸病毒71型,所以身體也已經產生抗體,具有一定的保護力,長大成人後也比較不會受到腸病毒的感染。

 

成大醫院醫療團隊長期追蹤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的病童狀況,雖然大多數病童在追蹤期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病患在2年後,仍有神經學上的後遺症。在急性住院期間最常見的神經學異常是意識改變,其次是日常活動異常,小腦功能失調及腦神經麻痺。大多數的病童在追蹤期間均已完全恢復正常。無併發症腦幹腦炎病童,常有較輕微小腦症狀,而併發肺水腫的則常有嚴重的呼吸及運動功能異常。

 

施打疫苗,是終極有效的治療之道

透過良好衛生習慣,可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但是光靠注重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還是無法完全杜絕腸病毒,「最終極有效的治療之道,是施打疫苗。」

 

只不過,台灣目前在研發腸病毒71型的疫苗上,仍停留在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劉清泉說,未來有了疫苗之後,可在幼兒施打五合一疫苗時,同時施打腸病毒71型的疫苗,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徹底預防腸病毒71型的感染及併發症的產生。

115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02-26557888
Designed by CREATOP

SNQ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