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消息與活動 > 最新消息

焦點話題

FocusTopic

【SNQ特色醫療專欄】巴金森病的多巴胺之戰 花蓮慈院引領台灣、享譽國際

2018/04/27

【SNQ特色醫療專欄】源起

SNQ推廣中心希望將台灣的醫療榮耀紀錄下來,藉此肯定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的優秀醫療單位,同時讓國人瞭解臺灣醫療的特色與強項,透過易讀的文字轉譯理解艱深的醫療技術或新知,進而幫助國人正確且有效率的進行就醫選擇。(本專欄內容同步英譯發表於-台灣生醫合作國際入口平臺「Taiwan Healthcare Plus」)

 

 

【花蓮慈濟醫院 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

 

巴金森病的多巴胺之戰  花蓮慈院引領台灣、享譽國際

 

 

-----------------------------------------------------------------------------------------------------------------

已實施深部腦刺激手術16年的陳新源醫師提到,深部腦刺激手術雖具有一般開腦手術的風險,但出血率顯著較低(約2%),且已可採麻醉進行、亦有健保部分給付,若是病情已嚴重影響生活,可諮詢醫師進行手術前評估。

-----------------------------------------------------------------------------------------------------------------

 

深部腦刺激手術  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病症狀  

台灣有逾4萬人罹患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罹病原因不明,有可能是合併基因、環境、與毒物等因素,導致腦部黑質神經元退化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減少,進而導致動作障礙的疾病。主要症狀為行動遲緩、肢體僵硬,約有六成病患合併有顫抖,其他尚可能合併有嗅覺減退或喪失、面部缺乏表情、平衡不良、吞嚥障礙、睡眠障礙、便秘、憂鬱等病徵。巴金森病目前雖無法根治,但透過藥物和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長達20-30年。此病症平均發生之年齡約50-60歲,但亦有40歲以前發病的年輕型病患。小明(化名)在19歲時罹病,接受藥物多年後,藥效從6小時剩下1/3,同時也開始出現嚴重之身體不自主扭動的副作用。因此於發病六年後,進行了深部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術後至今13年,仍能有效控制症狀,維持獨立生活的品質。深部腦刺激術,顧名思義為將微電極晶片植入至腦部約8公分深之神經核區,透過電流調控腦部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或是蒼白球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改善其神經迴路,術後有效期達20年以上,唯須約每5年更換電池。

 

 

病例數全國第一  積極投入國際訓練與合作

在世界神經學研究領域中備受高度肯定的花蓮慈濟醫院,現任院長林欣榮在1996年於台灣首創將胚胎的「間腦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病患者腦部,使多巴胺細胞再生而治療病症;陳新源醫師於2002年在花蓮慈院整合資源,結合藥物、深部腦刺激術、復健及社工輔導等方式改善病人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次年成立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該中心),至今已為900餘位病友完成評估、診斷、輔導、持續追蹤與治療;在2008年更首創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免除傳統上須清醒手術的病人恐慌(註1),獲國際肯定,已完成200多個成功案例;已有近40所國內外醫學中心(包括日、澳、美、加)的醫護人員到院參訪,亦協助8家醫學中心完成其首例深部腦刺激術。顯見該團隊有完整人力與設備,對於以巴金森病人為主的動作障礙病患有長久治療和服務的經驗,居國內領導地位,也在國際間占一席之地。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表示年輕型帕金森氏症,出現抗藥性的反應比老年人嚴重,多數需接受手術治療才有辦法獲得緩解

 

除臨床服務外,該中心也致力將基礎科研成果整合並轉譯為臨床應用,持續進行多項臨床試驗及國際合作,包括跨國跨領域的深部腦刺激(fornix-DBS)治療阿茲海默症計畫、與世界神經科學權威Paul R. Sanberg教授合作發展中風的細胞療法、與另一權威醫師Koji Abe進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治療方法的研發。

 

今(2018)年3月花蓮慈濟醫院與國璽幹細胞集團宣布合作開發iPSC幹細胞新藥,即透過iPSC(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製造的多巴胺 (dopamine) 神經前驅細胞,結合將開發的小分子藥物,幫助移植細胞快速成熟、並移動嵌合到宿主的神經系統,增加治療效果,可望為巴金森病人帶來新契機!

 

登錄系統、創新發明、病友團體  致力於全方位照護

為了更深入研究,並持續提升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該中心以「大數據」思維,2009年即建置台灣唯一之巴金森病研究資料庫-巴金森病登錄(Parkinson’s Disease Registry, PDR)系統,目前已有800餘位的資料,堪稱亞洲第一。該中心也進行多項創新發明並取得專利,如「虛擬拐杖」將視覺或聽覺提示合併於步行輔助器中,強化病人步行的流暢度;「足底振動鞋墊系統」提供連續性足底機械刺激,增強病人下肢的感知輸入以改善平衡。此外2007年該中心更創立第一個內政部立案的全國性巴金森病友團體「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俾使臨床之照顧能延伸至家庭,讓病友重拾信心、回歸社會。

 

足底振動鞋墊系統

 

 

手術房內配有兩部攝影機,可將手術實況即時經由光纖傳輸至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進行遠距教學

 

 

註1:深部腦刺激術(DBS)傳統上須在病人清醒下進行,以取得神經電訊號作為最終植入的依據。至今全球的DBS中心,以全身麻醉來進行者仍不到20%。2017年3月,JNNP (IF: 7.349)–神經外科排名第一的雜誌,刊出一篇比較清醒與麻醉下進行DBS手術的研究論文,花蓮慈濟醫院過去發表的2篇論文即名列該文收錄的參考論文中。

 

 

撰文/SNQ推廣中心 楊淇崴

 

 

全導航立體定位系統

 

陳新源主任透過人腦模型,向患者說明DBS深部腦刺激術治療的手術方式

 

115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02-26557888
Designed by CREATOP

SNQ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