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消息與活動 > 最新消息

焦點話題

FocusTopic

小腸移植手術,重拾患者新希望

2016/01/30

克服小腸移植排斥高風險,為末期腸衰竭患者開啟重生之路

----亞東醫院小腸移植照護團隊

 

 

琳琳(化名)2005年開始肚子發脹,腸子不蠕動,從此無法進食,吃了或甚至不吃都會吐,經多家醫院診斷為「慢性腸道偽阻塞症候群」,從此得靠靜脈營養過日子,但她常因點滴管感染或嚴重嘔吐住院治療…。

很幸運的,琳琳在2010年11月成功接受小腸移植手術,人生重新有了希望。同時也成為亞東醫院第5例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個案。

 

腸衰竭?

 

當一個人罹患腸衰竭,有的是可恢復,有的則是不可恢復,病人若是屬於「超短腸」、且沒有迴盲瓣(註)者,多屬於不可恢復,須及早進行小腸移植。其餘病人則可以居家全靜脈營養注射,在持續的治療過程中探尋有沒有機會恢復腸功能。

 

註.迴盲瓣位於迴盲口、主要功能在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流入大腸和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

 

 

先天小腸病變   後天扭結壞死

先天小腸病變,一般在小孩出生即有症狀、容易判斷。至於後天腸衰竭,許多是因為病患腸子轉位不正,導致容易發生腸扭結現象,一但腸子轉動幅度太大轉死、嚴重阻塞腸道,就會引發腸壞死、需要手術切除!這類病人發生率約兩百分之一,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病,而且醫師通常不容易即時診斷。腸扭結時,輕則肚子突然劇痛後自然好轉,或是常便秘或出現類似腸胃炎的症狀,灌腸後症狀便消失,但嚴重腸壞死的話,病人必須在六個小時內開刀,否則將面臨死亡威脅。

 

 

長期打點滴  三大併發症風險

腸衰竭患者因小腸功能喪失、太短或腸蠕動不良,無法靠小腸吸收營養,只能靠全靜脈注射營養維繫生命。但長期下來有三大併發症風險,包括因注射導管感染引發敗血症、靜脈大血管長期點滴導致慢慢栓塞、還有肝功能產生障礙等,一但併發症嚴重威脅生命,小腸移植是唯一可活命的選擇。

 

 

10年成就首例小腸移植

 

其實早在1950年代,小腸移植便與肝臟、腎臟等器官同時開始,只是小腸是所有器官中,淋巴組織最多,移植時又最容易產生排斥的器官,經常失敗。直到免疫藥物進步,到了1988年國外才有小腸移植成功案例。

 

過去台灣醫師在面對末期腸衰竭病人,往往束手無策,亞東醫院外科主任陳芸回憶:「需要小腸移植的以小孩居多、佔6成,看著他們不能吃東西,只能用畫的畫下食物,甚至本來可以吃東西,後來卻完全不能吃,眼睜睜看孩子因併發症離去,心情十分糾結,便決心投入小腸移植技術的研究。」

 

2004年陳芸在院長的支持下,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外科深造一年,回國後天天與豬隻為伍,僅9個月時間便做完動物實驗,更利用這段時間建置第一批小腸移植團隊。爾後歷經多所波折,終於在2007年7月獲主管機關許可進行人體試驗,同年10月,年僅9歲的「小寶」(化名)接受小腸移植。

 

在此之前,小寶從小與點滴為伍,當別人大口吃飯,她只能一粒一粒吃,且常一吃就吐,因為要打點滴,最遠也只去過住家附近大賣場。如今即將國中畢業,也順利考上她最喜歡的設計科就讀。首例小腸移植個案的成功,不但讓腸衰竭患者重現生機,為台灣臟器移植補足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更成為台灣首家可以進行腸道移植手術的醫學中心。至今台灣也成為亞洲進行單純小腸移植個案最多的國家。

 

 

 

小腸移植  排斥、沾黏與感染風險大

 

小腸移植過程繁複,手術長達10~12個小時,必須仰賴各科別全力配合,因此移植團隊的規模也會遠比其他器官移植來得龐大。專業團隊的合作默契攸關手術成功率,亞東整合十餘個專業領域人員,從術前評估、手術、術後加護病房、病房照護到出院後門診追蹤,每個環節均缺一不可。

 

不過因小腸移植排斥、器官沾黏風險大,期間難免發生令人遺憾的個案。手術時必須對突發狀況迅速應變並有一定的標準流程來確保病人生命安全,必要時放棄等待再次移植機會。就國外經驗而言,小腸移植的再移植率約為10%~18%。

 

並非所有腸衰竭病患都需要作移植,一般除腸衰竭已預期不可恢復,如超短腸、先天小腸病變等患者必須立即換腸外,其餘病患可先用全靜脈營養注射維持生命,除非併發症嚴重如靜脈大血管有2條以上阻塞,便應儘快進行移植手術,以免血管阻塞嚴重反而增加移植困難與風險。

 

115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02-26557888
Designed by CREATOP

SNQ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